被親情綁架的女性,注定要狠狠掙脫一次
不少女性,終其一生,都郁郁寡歡活在父輩們重男輕女的陰影當(dāng)中。
身為女孩的她們,不但得不到家長的平等對待,而且還要予取予求,成為家中男丁的“鋪路”工具。
她們中的一部分,像房似錦、蘇明玉、樊勝美們一樣,被動地背上了原生家庭的包袱,甩不開,也逃不掉。
她們中的另一部分,則是主動承擔(dān)起家庭重?fù)?dān),為父母、兄弟不斷托底。
一面寬慰以淚洗面的父母,一面拯救不成氣候的兄弟。
這種主動的過度付出,有時更像是一種追求自我實現(xiàn)的感覺。
讓父母看到,他們的寶貝兒子,其實不過如此,而身為女兒的自己,才是真正值得珍惜、愛護(hù)的那一個!
被動也好,主動也罷,其實歸根究底,這都是一種畸形的成長狀態(tài)。
幸運的是,脫胎于不平等家庭的房似錦、蘇明玉、樊勝美,之后都通過個人努力,讓自己成為了更為出色的人。
房似錦做了金牌銷售,揚言“沒有我賣不出去的房子”,勇猛干練且生機(jī)勃勃。
蘇明玉做了成功女性,豪宅、豪車、名牌招手即來,物質(zhì)充沛。
樊勝美做了資深HR,雖不是多么的出色,但至少吃穿不愁,衣食無憂。
為了與原生家庭說拜拜,她們分別踐行了以下3個步驟:
1、分清善惡,自我覺醒
2、認(rèn)清底線,學(xué)會拒絕
3、堅持不懈,全力以赴
其中,第1-2步最為重要。
只有能清醒地看到善惡,我們才有可能將惡人成功地?fù)踉诘拙€之外。
以房似錦為例。
剛開始,潘貴雨跟她要100萬,面對親媽的糾纏不休、咄咄逼人,她只能讓步,說給20萬。
她給潘貴雨錢,不是因為房似錦對家庭還有留戀,只是因為她對家里的爺爺放心不下、難以割舍。
簡單來說,這時候的她,其實是被親情綁架的。
直到爺爺去世,將她唯一念想徹底撲滅,她才終于決定為自己而活。
由此,她開始守住底線,堅定地走出泥潭。一如她自己所說:“我的夢想,是擺脫那噩夢一樣的家庭?!?p> 而徐姑姑給出的解讀,則顯然更為明晰:“你的夢想不是擺脫家庭。你為什么現(xiàn)在會這么難過,那是出于你的責(zé)任感,因為你有道德和良知?!?p> 潘貴雨之所以能夠一而再再而三地得逞,主要就是因為她利用了房似錦心底的善意。
而一旦房似錦堅守底線,與其劃清界限,使得對方無可乘之機(jī),久而久之,便可以不自覺地割裂與疏遠(yuǎn)。
-03-
走出輪回,需要背叛
與將“重男輕女”思想根植于心的上一代女性相比,當(dāng)代女性都有了相當(dāng)明顯的進(jìn)步與提高。
其提升的重點,在于明白:
我不該如此被對待,重男輕女是不合理的。
也正因有這個覺悟,所以會痛苦于自己的不幸,也會更加深刻地意識到要脫離。
而像潘貴雨、趙美蘭、劉美蘭這樣的傳統(tǒng)女性,她們對重男輕女思想,早已有了深深的社會認(rèn)同。
她們既是重男輕女思想的受害者,又是重男輕女思想的同謀者與傳承者。
她們在貶低女兒的同時,實際上也在貶低自己。
比如《安家》中的潘貴雨,就是為了男性奉獻(xiàn)一生的典型縮影。
她骨子里刻著貪婪,也刻著無力、煎熬與愁苦。
一輩子已成定局的她,習(xí)慣了麻木的生活。
與其說她愛的是自己的兒子,不如說她愛的是一個生子的執(zhí)念。
房家棟的出生,既滿足了她的外在欲求,又滿足了她的內(nèi)心信仰。
對外,她可以揚眉吐氣:看我的肚子多爭氣,我也是能生兒子的人!
對內(nèi),她可以這樣叫囂:你們老房家的香火,我潘貴雨給你續(xù)上了!
正是源于這樣的思想,所以潘貴雨這個角色,打從一開始就充滿了悲劇性。
她榨取著女兒,也榨取著自己。
可恨,可憐,又可嘆!
只有意識到,自己不該如此,才能有解脫。
當(dāng)然解脫的過程,并沒有那么簡單。
上面提的3個步驟雖然有用,但需要足夠的頓悟、勇氣和力量,去擺脫沉重的過去。
個體心理學(xué)創(chuàng)始人阿德勒曾這樣說:
“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p> 包括房似錦、蘇明玉、樊勝美在內(nèi)的眾多女性,無疑都屬于后者。
破除重男輕女的魔咒,需要徹底地意識到:
原生家庭中那些傷人的慣性不能再繼續(xù)下去了。
也就是:擺脫對原生家庭的部分認(rèn)同。
我們呈現(xiàn)出來的狀態(tài)和思想,細(xì)節(jié)里都包含了原生家庭的影子。
父母的思維方式、待人接物、價值觀念,就像米飯菜蔬一樣,一點一點地滋養(yǎng)我們成長。
其中有精華,也有糟粕。
要脫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癡呆后的蘇大強(qiáng),常把蘇明玉當(dāng)成趙美蘭;房似錦的日常坐姿,看上去也和潘貴雨如出一轍。
一再想逃離的她們,骨子里卻仍與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一旦與原生家庭決裂,帶來的將不止有肉體上的剝離,更有精神上的撕裂。
要想拿回真正屬于自己的人生,不但需要對家庭放手,而且還要拿回屬于自己的個體力量。
只有敢于脫離與母親的共生的關(guān)系,才能拿回屬于自己的、獨立的女性身份與女性力量。
也只有你選擇了獨立,才能給弟弟、給新的家庭成員一個更完整的人生。
只可惜,不少女性,最終都以妥協(xié)作罷。用一句“不管怎么說,她都是我媽”來寬慰自己。
這句話就和“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一樣,其實都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謬論。
早前,金星曾在《金星秀》上這樣說過:
“對待父母的確需要理解包容,但是理解和包容之外,更要講的是原則。什么人都不能慣,家人也一樣!”
人不能決定出生,卻能夠改變歸宿。
面對原生家庭、重男輕女所帶來的傷痛,我們不必強(qiáng)求著去原諒,也不必苛求著去釋懷。
而應(yīng)該將過去家人虧欠自己的,通過其他途徑找補回來,讓自己多一點快樂。
就像房似錦說的那樣:
我現(xiàn)在就喜歡輕松地活著。
我以前自己租房子,我會把菜刀放在冰箱里,我怕萬一有壞人進(jìn)來,他會第一時間拿到兇器。
我以前嘴角是笑的,可是心里總怕別人會算計你,我以前不敢談感情,因為談感情傷錢。
可是,我現(xiàn)在覺得過去好累?!?p> 雖然大多數(shù)人都難以快速掙脫過去。
因為掙脫的過程,是用淚水和痛苦鑄成的。
但多給自己多一點時間,直到讓自己變得更堅定,更強(qiáng)大。
急不得,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