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章乾坤骨董集—灑釉虎皮天目盞--大美至簡寫意彩繪
李舞雩一直喜歡喝茶,綠茶對貴州湄潭翠芽和浙江安吉白茶,福建巖茶和肉桂廣東鳳凰單叢云南普洱,人生不過是喝一杯茶,談一段天,兜兜轉(zhuǎn)轉(zhuǎn),玩玩看看。綠茶青碧,一杯入喉,如吞沒大片田野。心清似湖水,微瀾照影。
紅茶渾厚,一口舌畔,像黃鐘大呂在你腦海演奏。心域如奏,繞梁三日。
白茶淡泊,一葉如舟,劃向你心靈的深海。心淡意遠,不爭機巧。
烏龍雜陳,一飲而盡,恰如那快意人生。心曠神怡,襟懷坦蕩。
普洱酣暢,一盅濃郁,似那浮生里纏綿悱惻的情感。心懷蕩漾,天光云影。
苦茶有趣,一片醒神,給你痛苦,更使你寬廣。心想事成,苦盡甘來。
李舞雩收藏很多和飲茶相關(guān)物件,茶盞特別多,喝茶杯子也多,老家就是江西吉安,去過很多次吉州窯窯址吉安永和鎮(zhèn),對著宋代吉州窯喝茶的神品非常感興趣,有機會和文玩好友GD省收藏家協(xié)會常務(wù)副會長王恩漢老師及香港佳士得拍賣歐先生、廣州市藝術(shù)品收藏家協(xié)會梁會長、GD省老干部管理局韋局長及廣州市文物書店方書記經(jīng)常去廣州古玩城一樓羅藝見面喝茶,羅藝把這個吉州窯給大家品鑒,羅藝是福建人,一直和他在明清古玉有交流,但是他店里主要是高古瓷和明清瓷器為主,而且經(jīng)營很多年,在廣州古玩圈鑄就幾位收藏大家,這次有機會看到這個吉州窯黑釉瓷:灑釉虎皮天目盞,我非常喜歡,大美至簡,寫意彩繪,而且又是老家吉安宋代經(jīng)典代表物件,我又愛好喝茶,又喜歡宋代物件,大家都一致建議我收藏,花了不少錢收為己有。
這只宋代黑釉瓷為吉州窯經(jīng)典器型,是灑釉虎皮天目盞,黑釉瓷是吉州窯開放“異彩的山花“,又稱之為“天目瓷“。它利用天然黑色和黃色涂料,通過獨特的制作技巧,產(chǎn)生變化多端的釉面與紋樣,達到清新雅致的效果,表現(xiàn)出民間的“實用藝術(shù)和樸素風格“。各種窯變色斑猶如云霧、細雨、蘆花、玳瑁的甲殼、虎皮的紋斑或青、藍、綠、紫的火焰,這些異彩繽紛的釉面裝飾,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大自然美好的記憶,開創(chuàng)了釉上彩繪的先河。表達了大美至簡寫意彩繪,有含蓄的風味和濃厚的國畫意境。
吉州窯是中國現(xiàn)有保存完好的古代名窯遺址之一。它始于晚唐,興于五代、北宋,極盛于南宋,而衰于元末,距今已有 1200多年的歷史。宋時,永和陶瓷業(yè)興旺,“辟坊巷街三市”,“七十二條花街”。錦繡鋪有幾千戶,百尺層樓萬余家。吉州窯是中國古代黑釉釉瓷生產(chǎn)中心之一。所產(chǎn)瓷器種類繁多,已發(fā)現(xiàn)的瓷形有120余種。按胎釉可分為青釉瓷、乳白釉瓷、綠釉瓷、黑釉瓷、彩繪瓷、雕塑瓷和玻璃器等。
吉州窯,宋時八大民窯之一。是江南地區(qū)一座舉世聞名的綜合性瓷窯,它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與民族藝術(shù)特色。遺址位于JX省吉安縣永和鎮(zhèn)西側(cè)。該窯創(chuàng)燒于唐代晚期,興于五代、北宋,鼎盛于南宋,至元末停燒,前后達1200年之久,是中國陶瓷史上規(guī)模較大的瓷窯之一。所燒瓷器種類多、釉色全、造型豐富、裝飾手法獨特。從瓷器類別看主要有:青瓷、乳白瓷、黑釉瓷、黑釉窯變瓷、彩繪瓷、琉璃型綠釉瓷等。所產(chǎn)器物在海內(nèi)外暢銷不衰,至今有的仍是國內(nèi)外收藏者所珍藏的珍品。
吉州窯始建于晚唐,興于五代、北宋,極盛于南宋,而衰于元代末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據(jù)《東昌志》記載:永和鎮(zhèn)至五代時,民聚其地,耕且陶焉。到宋時,瓷業(yè)興旺,辟坊巷街三市、錦繡鋪有幾千戶,百尺層樓萬余家,連殿峻字,呈現(xiàn)出“民物繁庶,舟車輻輳”的繁榮景象,永和鎮(zhèn)也成為“天下三鎮(zhèn)”之一。古瓷片、窯具還俯拾皆是,一條條用阻壇和窯磚鋪成各種圖案的長街古巷,縱橫交錯,依舊保留了古瓷城的風貌。吉州窯瓷器種類繁多,紋樣裝飾豐富多彩。按胎釉可分為青釉、黑釉、乳白釉、白釉彩繪和綠釉等類。在裝飾技法上采用灑釉、剪紙、貼花、剔花、印花、彩繪、劃花和堆塑等。其中,黒釉剪紙貼花是吉州窯最大的特點。該窯的產(chǎn)品種類繁多,有建窯的黒釉瓷,有定窯的白釉瓷,有景德鎮(zhèn)的青白釉瓷,有仿哥窯的百圾碎瓷,還有磁州窯的白地黑花釉瓷等,均各有特色。
吉州窯創(chuàng)燒于唐代晚期,經(jīng)五代、北宋,鼎盛于南宋,至元末終燒,有1200多年的燒造歷史。晚唐時期以燒造醬褐、乳白釉瓷器為主從北宋開始,醬褐釉瓷停燒,乳白釉瓷繼續(xù)燒造,但形制已發(fā)生變化,同時增加了新的黑釉瓷品種。這一時期的乳白釉瓷有澀圈、高圈足、瓜棱腹碗、飾褐色點彩缽、器蓋、菱口碟、唇口和蓮瓣紋高足杯等。蓮瓣紋高足杯為北宋常見物。碗、缽、碟等施釉不及底,底式切削粗澀。乳白釉缽厚唇或卷唇,釉不及底,支釘燒,有褐色彩斑,平底或近寬圈足,似五代至北宋時燒造。南宋時期的乳白瓷有各類碗、盞、粉盒等。這些器物多滿釉,碗釉色晶瑩潤澤,開冰裂細紋。吉州窯產(chǎn)品的裝飾風格以最深沉如水而晦澀莫測的黑色為主調(diào),以走獸飛禽和山林之變?yōu)辄c綴,奇詭變幻,猶如充滿山豺虎豹、煙瘴彌漫的千里南嶺一般的詭秘。
元代乳白瓷沒有各式碗、碟、高足杯和玉壺春瓶等。高足杯、芒口太平底印花碗、玉壺春瓶和芒口雙魚紋印花碟等,都是元代典型斷代器。
吉州窯黑釉瓷似在北宋時期才開始燒造。南宋時期的黑釉瓷有芒口、斂口、卷唇、深腹、外黑內(nèi)白釉碗、盤、芒口薄唇碟、罐、瓶、注壺、鼎、杯和器蓋等。芒口、底足矮內(nèi)凹.為吉州窯黑釉碗、盞最常見的特點,且多施滿釉。
元代時期的黑釉瓷有碗、碟、杯、高足杯、罐、黑釉彩繪折唇盆、扁腹壺、鼎、器蓋、鏤空爐和褐釉柳斗紋罐等。碗盞、杯多芒口,腹斜削,較粗糙。折唇盆這種胎型裝飾為宋代所不見,與元代仿銀器作風近似。長頸瓶元墓常有出土。黑釉瓶與元代梅瓶風格接近。各式器蓋和白色乳釘紋作風以及鏤空和半環(huán)形小鈕裝飾在南朝鮮海域中國元代沉船的大批元瓷中已有發(fā)現(xiàn)。
總之吉州窯黑釉瓷器經(jīng)歷了北宋、南宋和元代3個不同時期,延續(xù)時間較長,形制也略有變化。從南宋開始,吉州窯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彩繪瓷,至元代彩繪瓷生產(chǎn)盛極一時。主要器型有粉盒和方唇盆。粉盒蓋面有的彩“尹家個”、“粉合十分”。這“尹家”似與“舒家”(舒翁窯)同時。方唇彩盒的形制近似宋代磁州窯器作風。
元代時期,彩繪瓷有很大發(fā)展。主要器型有耀、海濤鴛鴦戲水紋瓶、杯、器蓋和折唇盆等。海濤梅竹紋罐與南宋時期躍鹿紋罐紋飾風格不同,海濤紋瓷在中國元代沉船內(nèi)已有發(fā)現(xiàn)。其他如連續(xù)幾何紋地、錦地開光圖案和乳釘紋以及半環(huán)形小鈕均系元代瓷器中典型的裝飾風格。鏤空乳釘紋杯荷葉形蓋和半環(huán)形、三角形小鈕器蓋均與元代瓷器造型相似折唇盆的彩繪紋樣在宋代吉州窯少見,與磁州窯紋樣近似但其折唇的造型裝飾則為元代瓷器仿銀器的一種作風。
吉州窯在北宋末期至南宋初期,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綠釉瓷其中以枕為多。新出土的那種腰圓形蕉葉紋綠釉枕在修水清江和吉水等地均有發(fā)現(xiàn)。有的枕底印有“舒家記”款,似為宋代“舒翁窯”產(chǎn)品。
吉州窯瓷器種類繁多,紋樣裝飾豐富多彩。按胎釉可分為青釉、黑釉、乳白釉、白釉彩繪和綠釉等類。在裝飾技法上采用木葉、玳瑁、灑釉、剪紙、貼花、剔花、印花、彩繪、劃花、堆塑和絞胎等,變幻無窮,在瓷器的實用性與藝術(shù)性上得到統(tǒng)一。青瓷類有青綠、米黃、醬褐等釉色。在醬褐釉瓷方面本覺寺窯床底下層和同層位的天足嶺堆積層中發(fā)現(xiàn)有醬褐釉豌、罐和短流注壺等一類器物。這兩處都是未經(jīng)擾亂的堆積層。它的燒造方法和浙江紹興出土的三國青瓷及唐越窯燒造技法相同,使用的是高嶺土襯塊燒。此類器與豐城洪州窯晚唐間燒造的短流注壺、雙系罐,河南鶴壁集窯瓷壺、注子和雙系罐等相近似。青瓷器質(zhì)粗夾細砂,胎釉間先施一“化妝土”,再燒一層醬褐釉。釉不及底,碗內(nèi)襯貼五六塊高嶺土,以免疊燒時搭釉。這些產(chǎn)品的燒造年代可提早到唐代晚期。青灰、米黃釉瓷器在尹家山嶺、上蔣嶺、茅庵嶺等均有出土,胎質(zhì)灰白,較堅,數(shù)量很少,與吉州窯的胎質(zhì)相同。主要器物有蓮瓣紋高足杯、刻畫纏枝暗花碗、淺腹盤、鼎爐、圈足盤、素面高足杯和碟等,有的施釉不及底,開冰裂細片。盤、碗和素面高足杯等,底露紫紅色不施釉“血底足“,其中蓮瓣紋高足杯似五代期間燒造,其他器物均見于JX省南昌、清江、東鄉(xiāng)和新干等地宋元墓。從胎釉分析,應(yīng)是吉州窯燒造。有的如仿龍泉釉高足杯,因火候、胎土和燒造技術(shù)上的差異,釉色青中泛黃。乳白釉瓷類。
胎質(zhì)灰白較細。以碗、盞、碟、缽為多。釉色白中泛青黃,釉薄不及底,近似早期影青瓷。底足切削較粗糙.底式有平底、圈足之分,有的圈足高達2.7厘米。乳白釉瓷以碗為多,窯床底下堆積層所出厚唇和折唇碗始燒于晚唐五代,至元代末期。碗內(nèi)底一般多印有“吉”、“記”、“太”或醬釉書以“吉”、“記”、“?!保贁?shù)器書“慧”、“太平”和“本覺”等款識。常見器型還有玉壺春瓶、器蓋、粉盒、小罐和玩具等。乳白釉瓷以印花裝飾為主,多見于碗、瓶和碟一類器。印花碗內(nèi)底多飾梅花、纏枝花卉、雙魚戲水或鳳采牡丹圖案,口沿空間以回紋填補。玉壺春瓶器腹兩側(cè)壓印一組鸞鳳主題圖案,圖案以外的空間部位飾以纏枝牡丹,近底部環(huán)以凸如意首紋一周。主題突出,紋樣嚴謹精致,布局勻稱明麗,達到了裝飾與造型的統(tǒng)一,具有定窯型印花瓷的典型風格。這說明吉州窯不僅富于創(chuàng)新,還善于博采眾長。
吉州窯的鑒定方法
1、胎質(zhì)中含砂量大,使胎質(zhì)粗松吸水力強,粗看似陶,但敲之具金屬聲。這是由吉州窯的生產(chǎn)環(huán)境所形成的個性特征,因而成為了區(qū)別其他窯口的顯著特征?,F(xiàn)代仿制品,多采用淘洗好了的現(xiàn)成高嶺土,且在封閉的室內(nèi)制作,砂粒無從混入,人為摻和又極難把握比率,難使勻和。因而胎質(zhì)堅密,不含砂,色澤偏白。
2、在器底及圈足內(nèi)能清楚地看見跳刀痕。用手觸摸胎表可以感受到呈豎條形的起伏,在適當?shù)慕嵌葌?cè)視,肉眼可見呈豎條狀的釉層掛附不勻等肌理現(xiàn)象?,F(xiàn)代仿品不存在胎表因砂粒引起的阻刀、跳刀現(xiàn)象,更不存在因此而留下的豎條形的起伏觸感和豎條狀的釉面掛附不勻等釉層肌理現(xiàn)象。
3、早期仿品多系電爐燒制,坯胎易在電爐驟然高溫下爆裂,因而有在瓷土中摻入稍許水泥漿的做法,燒成后胎質(zhì)呈深灰色,類似礫質(zhì)胎,但絕無礫質(zhì)堅硬,磨胎落粉,敲之無金屬聲。此類仿品多為大件,如瓶、罐、爐一類,且多見于黑釉瓷,尤以剔花最多。因其胎質(zhì)不適應(yīng)生產(chǎn)彩繪瓷,因而在彩繪瓷中未見仿者。
4、中期仿者改用在瓷土中摻石膏粉或立德粉,因其材料在高溫中易爆裂,多用低溫燒成,因而敲之聲悶,磨胎落粉,胎質(zhì)雖略泛黃色,但絕無米黃色,且半年后泛黃消失,呈白中泛灰狀。此類仿品多見于彩繪瓷或半截釉黑釉窯變瓷,尤以玩具陳設(shè)件居多。
5、晚期仿品吸取以往經(jīng)驗,有埋入土中“過蝕”、在成品上涂膠過火仿土銹制造假象者。土銹靠膠粘附,干燥時無異樣反應(yīng),但見水易化,甚至脫落,用手指沾水,哪怕沾點唾沫涂于銹面,手指沾有土色者為人為土銹。
6、現(xiàn)今的高仿品則有用老器底敷新胎和利用粗糙老坯重新上釉窯變兩種,這類仿品凡露胎處均為老品,更具欺騙性。其識別方法,前者可用指彈法或物敲法,從上下聲音辨別,上下聲音異樣者為贗品。后者則可觀測釉與胎結(jié)合部,老品胎釉合一,掛附自然,無掉釉或起皮現(xiàn)象,反之則為仿品。因難找到完整老胎,故多做成木葉紋、兔毫、玳瑁、虎斑等物稀價高的碗、盞,以求暴利。
7、因為上釉稀薄,坯胎吸附過多,釉面形成許許多多肉眼無法看見的缺釉毛孔,顯得粗糙干澀,有如“雨花石”見水就亮的特質(zhì),這些特有的釉澤現(xiàn)象,是新品無法顯現(xiàn)的。
8、北宋以前的黑釉瓷均施半截釉,南宋前期,除圈足外略顯稍許胎,即釉不及底的形態(tài),南宋中期以后,形成了除圈足內(nèi)無釉,器內(nèi)外施滿釉的形態(tài)。這些都是吉州窯產(chǎn)品“多露胎骨”的原因,也是其斷代特征之一。
9、坯胎制作方面較為草率,彌補坯胎不足。其結(jié)果形成了釉色百花紛呈、千姿百態(tài),坯胎粗糙隨意的顯著特征。因此,除少數(shù)極品外,絕大多數(shù)黑釉瓷的圈足內(nèi)外的刮刀痕或跳刀痕均較明顯,成為其鑒別窯口的顯著特征。
10、畫風畫法。講究簡練的畫風畫法和疏朗有致的圖案布局,往往寥寥數(shù)筆勾勒成形,或點綴幾筆以打破平面,極其寫意又十分傳神,絕無文人騷客筆下的山水人物、花鳥蟲魚,即使同畫梅花也別具一格。其圖案均源于自然,取自民俗生活。
黑釉瓷是吉州窯開放“異彩的山花”,又稱之為“天目瓷”。它利用天然黑色黃色涂料,通過獨特的制作技巧,產(chǎn)生變化多端的釉面與紋樣,達到清新雅致的效果,表現(xiàn)出民間的“實用藝術(shù)和樸素風格“。常見器物有碗、盤、碟、缽、瓶、壺、杯、高足杯、鼎爐、罐、器蓋和玩具等。胎質(zhì)夾細砂。黑釉瓷紋樣裝飾大體有剪紙貼花、彩繪、灑釉、剔花、刻花.劃花、木葉貼花和素天目等。其中剪紙貼花和木葉貼花裝飾僅見于吉州窯,是風格獨具的裝飾。而“油滴”、“兔毫”、“灑釉”等窯變色斑更是黑釉瓷中的名貴品種。
據(jù)史書記載,宋人斗茶品茶專尚兔毫盞。宋徽宗說過:“盞色以青黑為貴,兔毫為上?!靶陆鐾恋暮谟源杉y飾有木葉紋、鸞鳳紋、鹿樹兔毫紋、月梅紋、月竹紋、灑釉蘆荻紋、散綴梅花、虎皮斑、剔花填釉折枝梅等。各種窯變色斑猶如云霧、細雨、蘆花、玳瑁的甲殼、虎皮的紋斑或青、藍、綠、紫的火焰,這些異彩繽紛的釉面裝飾,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大自然美好的記憶。剪紙貼花多運用在碗盞內(nèi)壁,采用同一樣式的剪紙,三點或四點均齊排列,口沿襯以二方連續(xù)的帶狀花邊,使畫面整體與盞碗輪廓勻稱協(xié)調(diào)。木葉紋裝飾和剪紙貼花一樣是吉州窯裝飾藝術(shù)中的兩朵奇范。這種木葉紋多裝飾在黑釉碗(盞)內(nèi),有單片的木葉,有半葉掛于盞邊的,也有雙葉萱落或三葉散點的。吉州窯黑釉彩繪瓷多為月光底下的梅樹、竹枝、飛蝶或風雪中的蘆花,有含蓄的風味和濃厚的國畫意境,開創(chuàng)了釉上彩繪的先河。在文字裝飾上,有壓印書“吉”、“記”、“?!?、“慧”、“太平”、“粉合十分”、“尹家個”、“本覺”、“舒家記”或剪紙“金玉滿堂”、“長命富貴”和“福壽康寧”等,表達了民間習俗和向往美好康樂的愿望。黑釉剔花填釉折枝梅裝飾,迎雪盛開,別具雅趣。簡練的刀法,剔畫得形神兼?zhèn)洹4伤芗妓囈差H具盛名。各種瓷塑包括有人像、牧童騎牛、雞鴨、牛、虎、象棋、瓷珠等。其中牧童騎牛與南朝鮮海域中國元代沉船中的景德鎮(zhèn)窯牧童騎牛瓷塑極相近似。其中有一彩繪瓷片,上繪人像,側(cè)置一酒壇,極似宋畫。這些優(yōu)秀的裝飾藝術(shù)對研究宋代窯業(yè)、地方歷史和服飾是重要借鑒,至今仍是我們陶瓷工藝上值得繼承和發(fā)揚的珍貴遺產(chǎn)。
拿著宋代灑釉虎皮天目盞--大美至簡,寫意彩繪,有茶話香,那些伴著茶吐出來的字眼,疏朗雅致,規(guī)規(guī)整整,是言辭里的正規(guī)軍。有話飲茶,那些因話而有的茶局,誠懇單純,不含功利,是一個暖意融融的人脈場。古代喝茶很講究,燃香研磨茶粉,鐵釜甘泉煮水,立于山野,稻香茶暖最合適喝茶。稻子香的時候,季節(jié)正收獲,此時飲茶,時節(jié)真好,因了倉底的殷實,聚攏了生活的底氣。人走茶涼。所有的茶都要有人,無人的茶是山野之間的野樹,粗野蠻荒,多了些獸性,少了些人文。
人別讓生活的壓力擠走快樂,多喝茶多接觸這些茶盞,不管昨天發(fā)生了什么,不管昨天的自己有多難堪,有多無奈,有多苦澀,都過去了,不會再來,也無法更改。就讓昨天把所有的苦、所有的累、所有的痛遠遠地帶走吧,而今天,我們要收拾心情,重新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