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三國:我劉琦,召喚千古英雄!

第五十七章 發(fā)兵

  形勢發(fā)展突飛猛進,就在朝廷的命令下達不到三天,蔡瑁就將劉琦打為了亂黨,發(fā)布檄文,宣布只有少子劉琮才是得到了劉表任命的真正的荊州之主。

  隨后,蔡瑁以劉琮為名發(fā)出命令,令桂陽、武陵、零陵三郡各出兵一萬,襄助自己攻滅劉琮。

  雖然朝廷的命令是封劉琦為荊州牧,但是大家也不是傻子,知道這是曹操的離間之計,全然當不得數(shù)的。所以,其余三郡無一例外全都篤定此戰(zhàn)劉琦必敗無疑。因此,三郡一共三萬兵馬在不出十日,全都聚集在了襄陽城下,接受調遣。

  于是,蔡瑁一下子就抖了起來,收攏了荊州所有兵力,裁撤了一批傾倒于劉氏的將領后。他們并沒有文聘和魏延這般幸運,例如劉表的侄子劉磐以及荊州部將霍峻等人,無一幸免,被直接打入監(jiān)牢。

  這時,蔡瑁已經手握將近十萬的兵馬。

  站在襄陽的城頭上,蔡瑁怒斥劉琦為亂臣賊子,宣布不久就要攻滅劉琦,重整荊州。

  消息一傳到了江夏,劉琦麾下眾文武群情激奮,紛紛譴責起了蔡瑁。

  在包拯的提議下,劉基大筆一揮,也寫下了一篇聲討蔡瑁的檄文,號為“為長公子討蔡氏檄”!

  劉基作為明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其文學造詣也是極深的,著名的《賣柑者言》等都是出自他的筆下。因此,現(xiàn)在寫起檄文來,也是游刃有余。這篇檄文寫的大氣磅礴,更是將蔡瑁駁斥的一文不值,其中慷慨激昂地寫道:盜一錢一米者為盜,盜漢家州郡者反不為盜乎?蔡氏所為,人神共憤,天地之所不容也!今試為天下人列數(shù)其罪!居其地而奪之,此不義也!事其主而背之,此不忠也!似此不忠不義之人,天下人人得而誅之矣!

  如此蕩氣回腸的一篇檄文不禁讓劉琦拍案叫絕,下令立刻將其抄寫幾百遍,務必使其遍傳天下!

  很快,這張檄文就來到了蔡瑁的桌案之上,看著這字字扎眼的文章,蔡瑁兩只眼睛似乎就要噴出火花來。

  終于,他再也忍不住了,一把將檄文撕了個稀碎:“庶子安敢如此!”

  蔡瑁終究是沒有曹操那般的心胸,無法將這一紙檄文當做治療頭疼的良藥,反而被氣個夠嗆。

  宇文化及和董平不失時機地走了進來,看著憤怒的蔡瑁:“誒呀呀,這唇齒之間,不過兒戲而已,將軍何故如此?”

  “他劉琦不過是一只離家之犬,竟然敢如此辱我!”

  蔡瑁余怒未消,氣狠狠地坐在了地上:“他一介紈绔子弟,有何能耐!說起來曹賊也著實可惡,為了坐山觀虎斗,把荊州牧的位子給了劉琦這小子。”

  這時,蔡氏從簾子后走了出來,看著滿地的碎紙,笑了笑:“弟弟何須如此?我料想劉琦不過是待宰鼠輩,就算得了荊州牧這個空名,又何足掛齒?現(xiàn)在他越是張狂,越是能凸顯他內心的膽怯!”

  “夫人言之有理。”

  宇文化及連連點頭:“我軍實力遠遠超過劉琦,可一鼓而平之!”

  董平聞言,當即跨出一步,抱拳道:“在下請命為前部先鋒,直奔江夏,生擒劉琦!”

  “好!”

  蔡瑁聞言大喜,急忙起身,拍了拍董平的肩膀:“董將軍神勇無比,若為先鋒,則劉琦之輩,不足慮也!”

  蔡瑁隨即召集諸將,經過一番商議,最終敲定了起兵進攻的計劃。

  此次蔡瑁決心將要傾城而出,以徹底消滅劉琦、劉備、黃祖三方勢力為要務,分兵兩路。第一路由蔡瑁親自率領,統(tǒng)兵六萬,跨過漢水,向北威脅江夏及新野。

  第二路由張允為主將,蔡中、蔡和等人次之,統(tǒng)兵四萬,穿過云夢澤,在洞庭湖一帶駐扎,威懾南部的長沙,目的是使長沙黃祖無力威脅北面的戰(zhàn)局,間接支援蔡瑁與劉琦的戰(zhàn)事。

  蔡瑁志得意滿地看了看面前的羊皮地圖,上面密密麻麻的用筆標注了諸多信息,仿佛整片荊州就已經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就在蔡瑁即將離開襄陽出征時,他似乎想起了什么,問宇文化及道:“蒯氏兩兄弟還是不肯出來嗎?”

  宇文化及無奈的苦笑著,搖了搖頭:“這蒯越、蒯良兩兄弟還真是倔,已經在府中待了半個月了,還是沒有出府門半步?!?p>  事情是這樣的,自從蔡瑁獨掌了荊州政權以來,除了文聘、魏延逃脫后,大部分文武官員皆順從于蔡瑁。只有這蒯氏兩兄弟自從那天開始,便再也不露面了,閉門謝客。

  蔡瑁幾次想要登門拜訪,卻被這兩人婉拒,氣的蔡瑁大怒,心說這整個荊州都落在了我的手上,你們還敢看不起我?

  就在蔡瑁氣的就要拔刀相向時,幸虧有宇文化及在旁邊勸住,勸蔡瑁切勿如此,那蒯氏兄弟乃荊州知名的士族,影響力很大,若是將他們殺死,于大局不利。

  就這樣,蔡瑁才暫且決定先放他們一馬,等到自己蕩平了荊州,看他們還不得投靠自己?

  “出發(fā)!”

  隨著蔡瑁大聲的吶喊,共計十萬兵馬分成兩路離開了襄陽城。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